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3)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教学方法的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方法的运用与实施取决于教育者的品质、忠诚度及职业能力,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教

其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教学方法的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方法的运用与实施取决于教育者的品质、忠诚度及职业能力,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实施错误,会直接导致人本主义教学结果无法得到实际教学的论证。

其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学习者个体的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者认为,尊重学习者个体意愿与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过度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个性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忽略了学习者个体的成长,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生存环境,过度强调对学习者个体潜在能力的开发,反而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产生约束,这样不仅影响学习者的自由化发展,而且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

其四,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者认为,当代教育发展压制着人性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希望教育成为“与世隔绝”的空间,尊重个体自由发展,敌视长期以后人们通过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产生的经验,反对学习者有组织、有计划地接受传统知识学习,反对学习者有意识地接受新知识,反对教育者开展兴趣教学。人本主义思想敌视社会制度与文化,忽略社会环境对学习者个体的行为意识的作用,忽视学校教育对学习者的个体认知能力的培养,轻视教育对学习者个体的外在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奉行“放任自流”教育方法与方针,使得教育过程在“真空”环境中实施,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造成严重的影响。[4]

[1]陈新忠,董泽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2):66-70.

[2]刘宣文.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9(2):81-83.

[3]金荷香.浅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2):38-39.

[4]李万军.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生成及其流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0-43.

一、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演变历程(一)古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萌芽人本主义思想来源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思想,它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体,人的认知和感性思维高于万物,强调人的社会地位。如果说普罗泰戈拉把人的思想定位在感性认知上,那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则试图将人从感性世界中解放出来,将人的感性认知引向人的精神层面,追求人本身的思想意识,建立人类灵魂与行为意识的统一。柏拉图继承了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开创理性的哲学思想,创立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将人类理性思维客观化,它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想的,人的本性是理性的,人可以通过思想控制自身的行为意识。而哲学家费尔巴哈则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可以从行为意识中解脱出来,人类只有摆脱社会的束缚,才能恢复人在世界中的本体地位。(二)近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诞生欧洲文艺复兴后,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本主义旗帜,以世俗的行为意识反对封建禁欲主义思想观念,倡导以人为本的无神论思想。近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思想,认为人所追求的健全生活源于人对幸福生活的崇尚,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致使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仅仅局限于生物学领域。近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崇尚理性、弘扬科学、批评封建宗教思想,把人性人本主义思想推向新的高度。古希腊在经历宗教和神学思想的洗礼后,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知更加理性,这样导致人本主义思想在抽象思辨中失去其现实意义。(三)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展现代人本主义颠覆古希腊传统的理性思想,夸大非理想人本主义思想,倡导唯物主义、理想主义、享乐主义,现代人本主义被称为非理性主义。现代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重重,虽然科技生产力不断发展,但人们似乎未能感受到由此所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人们抛弃唯物主义人本思想,否定人对自然的理性认识,反唯物主义、反理性主义和反功利主义思想开始蔓延,这时人们开始意识到非理性是社会本质,崇尚理性与非理想相统一的思想,为人本主义思潮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2]直到20世纪中叶,文化主义哲学思想倡导者卡西尔、舍勒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性思想和非理性意识的统一,将理性和非理性人本主义思想相融合。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下教育的发展人本主义哲学观是教育发展的源泉,人本主义哲学教育思潮是将人本主义哲学思潮融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哲学观,是“科学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相抗争所产生的教育哲学思想。因此,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与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1](一)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下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者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认为,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人本主义情怀意识为根本,在尊重学习者个体情感意识的同时,注重塑造学习者个性化的价值观,要不断挖掘学习者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开发学习者完整的人格,抵制机械化的教学方法和非人格差异的同时,结合学习者个体的智力范围和认知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任务,尊重每个学习者个体的独特性,反对传统教育个体相互依附的教学方式,尊重学习者个体的差异,关心学习者个体的心理及行为意识变化,倡导教学过程中教育个体的平等性、公平性,将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相融合,开创人本主义哲学教育理念的新局面。(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下的教育目的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关注学习者个体化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孔曼斯认为,教育是培养学习者个体人性化发展的过程,即学习者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尊重学习者个体的情感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要以激发学习者个体的潜能、实现教育价值为己任,针对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潜在能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开拓学习者个体的天赋、能力和潜力为基准,调动教育主体参与度,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下的教育原则人本主义教育者,从个体行为意识角度来区分,可分为外在行为意识和内在思想意识。外在行为意识是指以教育个体作为行为主体,将传统机械化的传授模式转化为知识效率模式,通过视觉感官意识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个体的潜在学习能力。内在思想意识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内化与外延角度,培养学习者自律性、自发性、创造性。为了实现学习者个体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教学者从教育者工作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真诚对待每个学习者个体,且无条件地接受学习者个体差异,了解学习者个体的心灵世界。(四)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下的教育内容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教学要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将教学内容的重心转移到学习者个体实践能力培养上,不再强调抽象地诠释知识的纯粹性,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择科学的传递方式,将抽象的知识与学习者个体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正确引导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学习。另外,教育者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针对学习者个体认知能力与学习兴趣,以满足学习者个体对知识学习意愿和要求为前提,紧密结合学习者个体的心理发展、情感认知领域,提倡课程的“统合观”,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重视人文学科的知识传递,让教育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的本性。(五)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下的教育过程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教育过程是对学习者的认知训练过程,只有加强学习者的认知训练,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2]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排除学习者的心理困惑,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自由地获取知识,因此,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育者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结合学习者的需求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承担教学责任。学习者要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教育者要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成效。(六)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下的教育方法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非指导性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弊病,教育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只是告诉学习者应当如何去做,指导学习者应该如何去学,却忽视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致使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释放。教育哲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者应帮助学习者探索知识的真谛,教育者是学习者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者自身具有潜在的学习能力。在教育环境下,教育者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作为富有时代特色的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理念与教学理论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以独具匠心的教学观点、理论和方法,诠释各层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人们对教育现象中学习者个体行为认知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教育规律,反思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的面貌。(一)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影响其一,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教育观念的积极影响。人本主义者认为,在教育观念上不仅要重视传统教育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开发,而且对学习者非认知领域的潜在开发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人本主义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设置教学任务,鼓励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式学习的模式,增强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与意识,通过倾听他人见解与自我评价来检验教学成果,通过分析学习者个体对教学任务的参与度,争取把握个体异同性,真正激发学习者的潜在能力,帮助学习者实现自身价值。[3]其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教育理念的积极影响。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理论应以哲学作为教育引领的基础,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增进学习者个体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充分体现教学相长及互助式的教育理念,帮助学习者个体完成认知能力的培养。其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教学实践的积极影响。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以人本主义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强调课程改革要遵从学习者个体的发展意愿,以人性教育作为教育目标,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习者个体适度参与课堂教学,以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己任,力求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独立自由人。(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消极影响其一,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教学理论的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由哲学基础衍生而来,主要强调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度,而人本主义思想对学习者个体的研究明显存在主观性,更关注“自我精神”“自我意识”培养,这样存在主义思想是一种非理想的思想。倘若在教育过程中过多强调教育现象而忽略纯粹教育思想意识,从唯心主义视角观察教育现象所产生的本质,这种纯粹的教育思想会束缚教育发展。其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教学方法的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方法的运用与实施取决于教育者的品质、忠诚度及职业能力,倘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实施错误,会直接导致人本主义教学结果无法得到实际教学的论证。其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学习者个体的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者认为,尊重学习者个体意愿与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过度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个性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忽略了学习者个体的成长,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生存环境,过度强调对学习者个体潜在能力的开发,反而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产生约束,这样不仅影响学习者的自由化发展,而且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其四,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者认为,当代教育发展压制着人性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希望教育成为“与世隔绝”的空间,尊重个体自由发展,敌视长期以后人们通过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产生的经验,反对学习者有组织、有计划地接受传统知识学习,反对学习者有意识地接受新知识,反对教育者开展兴趣教学。人本主义思想敌视社会制度与文化,忽略社会环境对学习者个体的行为意识的作用,忽视学校教育对学习者的个体认知能力的培养,轻视教育对学习者个体的外在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奉行“放任自流”教育方法与方针,使得教育过程在“真空”环境中实施,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造成严重的影响。[4]参考文献[1]陈新忠,董泽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2):66-70.[2]刘宣文.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9(2):81-83.[3]金荷香.浅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2):38-39.[4]李万军.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生成及其流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0-43.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qikandaodu/2020/0708/366.html



上一篇: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教育理论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构筑平台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 | 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教育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教育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