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后现代语境中视觉艺术教育当代理论探究(3)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中,常会片面关注其决裂传统的摧毁性、解构事物的混乱性等消极精神,却忽略了后现代思潮中的积极精神,例如,其具有建设性、

在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中,常会片面关注其决裂传统的摧毁性、解构事物的混乱性等消极精神,却忽略了后现代思潮中的积极精神,例如,其具有建设性、整合性的观点,以及在解构中重构的创造性与肯定多元思维的价值。后现代是抱着怀疑批判的态度去重新诠释历史文化的书写以及知识权力结构的关系,展现出创新思想与多样化的观点,并重新看待文化形态、艺术风格、生产方式与价值体系。奥地利学者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后现代的来临是一种转机,他预言束缚即将解除,形成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德国社会学家埃兹奥尼(Amitai Etzioni)认为后现代主义是谋求社会解放的机遇,是对西方旧有的思想架构与模式给予的反省。以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后现代主义所质疑的现代主义局限性并理解其目的与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相对保守的教育领域,更应该把后现代思潮中的启示性、创造性内涵与教育课程结合起来。

三、后现代语境对视觉艺术教育的影响

通常来说,教育是重视传统并强调传承功能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如何与激进的后现代思潮发生关联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在后现代多元的语境中,文化、艺术和美学观点皆发生很大的转变,面对新时代剧烈的变化,艺术教育理念也必须有新的思考与调整。在动态转变中逐渐发展出的后现代艺术教育理论,主要目的是期盼能够引导学生在现今流动变异、分裂整合、跨域对话的后现代多层次感官世界中,有能力寻求对应之道。传统的现代主义课程总是含有线性统一和决定论的倾向,多局限在线性固定与因果关系的框架之中,以期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和规范,这或许是传统教育最明确的目的。但后现代思潮的课程因应时代需求,转而呈现开放的倾向,重视不确定性的原理与非线性的观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依赖的,可随时从各个方面展开多维度发展。就艺术认知层面来看,后现代艺术教育逐渐脱离传统艺术教育中精致艺术、形式美感与造型逻辑的牵制,重点关注艺术在各种社会文化生活脉络下所应有的定位、意义与实践,并且彰显艺术所具有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冲突性、吊诡性及折衷性倾向。[13]就教育观点层面来看,后现代艺术教育特别强调多元文化意识、问题与行动导向的建构精神、自觉与反省能力、批判性思考与社会关怀行动、提升全球意识等原则。就教育实践层面来看,则主张教育内容应提高视觉文化与生活经验的涉入,建立自我探索与建构的教育方式。除此之外,在后现代思潮中各学科领域间并非是绝然划分的关系,逐渐形成界线模糊化的现象,强调“领域内”与“跨领域”之间的统合整理经验。

教育历程不再由正式教育或正规教育所独占,教育也不再只是狭义的学校教育,教育的意涵存在于生活各个层面中。美国批判教育学家亨利·吉鲁(Henry A·Giroux)提出“边界教育学”的概念,他认为教育应发展出一种尊重差异的民主哲学,视为提升公共生活质量的共同奋斗目标。[14]“边界教育学”不但认识到当代知识领域和疆界的变动将影响文化、权力及知识的形貌,它也试图将学校教育与更宽广的开放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民主意识。此外,当今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导致学习方式产生重大转变,教育工作者应当警觉到,任何无法被变成“数据性符号”的知识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计算机正在成为新时代的霸权,这不仅推动了开放教学及远距教学的发展,也使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

四、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艺术教育新视野

艺术教育与艺术密切相关,艺术又与文化息息相关,想要了解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就不能忽略后现代艺术这个重要领域。当代艺术是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产生的重要表征,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言说者。当艺术与流行文化间的疆界被打破后,艺术的取材与创作方式,将变得更加自由开放,可以是古典装饰性图案与流行时尚风格的结合,可以是古今中外文化元素的拼凑,甚至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符号串接。如此任意的拼接组合使得后现代艺术创作往往具有双重或多重性格,又因风格多元、意义不确定性的形式,导致后现代艺术作品的阅读与诠释拥有多维度的可能性。

后现代思想最早兴盛于建筑领域,后现代建筑打破了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回归到曲线和装饰;绘画领域也出现舍弃现代主义绘画的平面抽象,转而获取图像再现,更打破了现代主义对艺术纯粹的坚持以及各艺术形式间超然独立的态度。抱持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家,无需对自己的作品负起诠释责任,进行创作时可以不拘形式与规范,这与现代主义讲究原创性与权威性的理念背道而驰。后现代语境重视个体的不同背景与独特领悟力,早从“达达主义”开始,艺术创作就强调作品能刺激观众的反应和互动,而“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往往让观众也成为艺术创作的参与者,或是共同形成艺术作品的重要部分。所以,艺术生产者的挑战不再只是创造前卫新奇的形式,而更多的是去通过作品实践,试图在当下丰富的物质性和民主化生活中寻找作品的现实性基础,批判性地阐释出当代文化形式与艺术创作交互作用间的横向联系及多重可能。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qikandaodu/2021/0120/700.html



上一篇:赞可夫的教学理论对当代教学的意义
下一篇: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 | 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教育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教育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