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教育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除二十四史中有丰富的资料外,西南地区、藏彝走廊地方史志中也有许多历史资料,如在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曾关注过的岷江流域就有不少。如《华阳国志》

除二十四史中有丰富的资料外,西南地区、藏彝走廊地方史志中也有许多历史资料,如在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曾关注过的岷江流域就有不少。如《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汶山郡”条载,当地“土地刚卤,不宜五谷,惟种麦。而多冰寒,盛夏凝冻不释,故夷人冬则避寒入蜀,庸赁自食,夏则避暑反落,岁以为常,故蜀人谓之作五百石子也”⑤。此条材料中“作五百石子”语有错讹。“作五”应为“作氐”,指庸赁自食的氐人,“作氐”即劳作之氐;“百石子”,在不同版本或唐宋著作引文中又作“百石氐”或“白石氐”。有学者认为,应作“百石氐”,指赁如此氐人,一冬得值亦获百石之多;也有学者认为本应为“白石氐”,指蜀人谓奉白石为神之氐。如是,此语中所谓的氐实际上也包括有羌。分析这一记载,《华阳国志》之前“夷人冬则避寒入蜀,庸赁自食”的情况应早已存在。《华阳国志》之后,这一情况也多见记载,一直至民国时期仍然如此。⑥这方面的记载,反映出今阿坝州一带的藏(嘉绒)与羌人千百年来向成都平原季节性流动,藏彝走廊东南缘尤其是岷江流域的藏(嘉绒)、羌与成都平原汉族之间,由于立体分布,居住地气候条件不同,经济上形成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即使遇到冲突与战争,流域内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仍然存在。岷江流域各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及形成的共生关系,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在西藏地区,清代西藏地方志记载中也可看到汉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历史资料。如《西藏志》“市肆”目记,“至市中货物商贾”,“其布疋、绸缎、绫锦,皆贩自内地”。《西域遗闻》“风俗”目记,“哈达,绫绢为之,长者丈余,短者盈尺,来自成都之市”。“贩自内地”的货物实际上应还有不少。又《西藏志》“物产”目记,“近汉人自内地带菜种,有白菜、莴苣、菠菜、苋菜、韭菜、萝卜、桐蒿、四季豆、苦豆”。⑦从以上所记可知,清代西藏地区与内地贸易除传统的茶叶外,货物已显著增多,蔬菜品种也增加不少。目前研究清代西藏与内地关系,因政治、军事与宗教方面材料较多故这些方面讨论较多,但仅从以上材料看,在统一国家内18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汉藏之间经济贸易关系已非常密切,藏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哈达亦“来自成都之市”,就是一有力的证明。再如,《盐井乡土志》“盐田”目记,“西岸盐质微红,故滇边谓之桃花盐,较白盐尤易运销,以助茶色也。”⑧志中产盐者记为“土人”,实际上主要为当地的藏族与纳西族,但运销者与食用此盐者就有滇川藏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及滇西北、藏彝走廊南端诸多民族,各民族因盐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西域遗闻》“风俗”目记,“里塘以外,皆南邻滇省丽江、鹤庆两府,彼地民夷每以茶、烟、布帛、铜器赴巴塘之檫练安、天柱、大柱、大户、松桥、麦顶各寨及西藏所属之檫瓦岗、左工、喳峪、扎玉、蓝墩、江卡、乍丫、黄莲庄各处,贸易普氌、褐、酥油、黄莲、牛羊皮等物。春融前往,秋末始回。”其往返道路两条,一条出“翁书关至巴塘里塘等”,另一条出“奔子栏阿墩子渡金沙、澜沧二江,以至西藏”。⑨分析这条材料,清乾隆年间地处藏彝走廊南端的滇川藏毗邻地区各族贸易往来增多,贸易参与者也呈季节行流动,这一带的纳西族、白族、汉族等与藏族相互依存,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藏彝走廊南端的澜沧江、金沙江流域与滇川藏毗邻地区,已形成一传统的贸易区域,各民族在这一区域内形成共生关系,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曾强调,“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14]。在相关的宣传教育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利用千百年来史志记载的丰富历史资料与西南地区、藏彝走廊各民族互动、依存的生动事例。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认识了祖国各地民族间历史上形成的共生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必然性。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才能在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头脑中铸牢。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建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两个一百年”的伟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并将其写入十九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总纲”中的重要原因。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并落实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qikandaodu/2021/0509/856.html



上一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下一篇:高中生青春期教育策略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 | 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教育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教育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