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自居“社恐”的你我,不仅仅是走出舒适圈的赛(2)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赛博空间赋予我们选择社交对象的自由,同时也给我们最大程度隐藏、美化自己的权利。当我们的文字、声音代表自己部分出席,未出现的那部分总能维持

赛博空间赋予我们选择社交对象的自由,同时也给我们最大程度隐藏、美化自己的权利。当我们的文字、声音代表自己部分出席,未出现的那部分总能维持社恐的安全感。赛博世界为社恐提供“我不是一个人”的集体感,而这种集体感并不需要以个人空间的让渡为代价。

但在线下社交中,即使是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社恐者们也常常避之不及。

△弹幕打上“是我本人”

无处安放的小眼神、似笑非笑的面部表情、僵硬的四肢,还有在大脑宕机的几秒内组织的介绍语;在聚光灯和注目礼下,网络隐藏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忽然无所遁形,于是自我介绍也被社恐群体视为“公开处刑”。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留在社交的舒适圈内,尤其是更需要时间精力投入的线下社交。然而,社交恐惧症发作的原因,仅仅因为赛博囚徒重返现实社会吗?或者,社恐需要被治愈吗?

知著君认为,越来越多人以社恐自居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网络习惯入侵现实世界,而是不同人群对于界限感的理解不同。网络社交常常给实时对话留出一定空间,无论是空间上的距离感,还是时间的滞后。难以回答的尖锐问题、鸡肋的寒暄,或者仅仅不是合适对话的当下,赛博空间的时空距离为我们留出合情合理的缓冲。

然而现实空间内,一个小小的电话就能让社恐害怕。

△你拨打的用户正在社恐

实时的社交往往没有滞后的可能性:网络可以延迟,但大脑不能宕机;网络上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但面对同一时空投来的多个问题,社恐常常应接不暇。通过网络传输的文字、影像都能反复修饰,而面对面即时性的记忆、印象和直觉却难以复刻;正因如此,见面才会被认为不可代替,同时也引发焦虑。

当社交过界乃至冲突发生时,线上似乎也能比线下更容易开口说“不”。许多社恐者在打招呼时都需要心理建设,更难以当面表达自己的不满。

社恐不一定出于被动,也可能是主动的选择。

界限感的实现往往是双向的,在保护自己空间的同时,对于他人空间的尊重也是社恐们的信条。社恐们口中的“算了”,背后常常是欲言又止的选择,仅仅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不想添麻烦的社恐们

有时,对于社恐者而言,沉默也常常是对特定“融入”的无声抵抗,也许是与随波逐流者的割席断交。秉持社交极简主义的一群人,自然会逃避无效社交;而对既定秩序有改变期待的一群人,也不大会热衷于当下的社交。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秩序中有没有对社恐,乃至一切不随大流者的包容空间。

无论是走出舒适圈的赛博囚徒,还是不随大流的抵抗者,社恐自有其原本的样貌。或许以“社恐”自居的我们,只是期待一种合适的社交距离感:

保持联系,保持距离。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芬]卡罗利娜·科尔霍宁:《芬兰人的噩梦:另类芬兰社交指南》,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栗文敏,刘丽.社交焦虑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8):37-39.

[3] 单向街书店:社恐的日常,比王勉唱的还绝望倍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zonghexinwen/2020/0930/568.html



上一篇:媒体人与名师的情缘
下一篇:教育家和老师两个称呼,到底有什么区别?总结得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 | 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教育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教育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