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自居“社恐”的你我,不仅仅是走出舒适圈的赛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是社恐,我(不是)很尴尬。」 这届脱口秀大会格外出圈。 从杨笠的“只想和我配不上的人谈恋爱”,到李雪琴的“宇宙有尽头,而北京地铁没有”,以及王勉的《职场社恐之歌

「我是社恐,我(不是)很尴尬。」

>>>

这届脱口秀大会格外出圈。

从杨笠的“只想和我配不上的人谈恋爱”,到李雪琴的“宇宙有尽头,而北京地铁没有”,以及王勉的《职场社恐之歌》,引起共鸣的爆梗背后总藏着自嘲与无奈。

在前几天的总决赛上,王勉再次以音乐脱口秀形式表演,并取得冠军。在评论区中,王勉被成为三季以来争议最大的冠军:不少观众get不到重复曲调中的新梗,认为王勉的弹唱是脱口秀艺术中的异端;也有观众认为弹唱需要更高的创作能力,王勉赢得冠军实至名归。

△两极分化的评论

抛开形式,王勉的文本创作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从《职场社恐之歌》到《逃避之歌》,片段式的金句总能勾勒出唤起共情的小人物形象:一个有点丧气的年轻人,不想上班、不想结婚、不想社交,常常恐惧、常常焦虑,还有点俏皮。王勉有“人间摄像头”之美誉,总能扯下当代“社恐”年轻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在总决赛舞台上,王勉列举被好兄弟抢了前女友、被房东赶出出租屋、被教练嫌弃嘲讽的经历,总结陈辞是“世界以痛吻你,你扇它巴掌啊!”。收官之作似乎能与先前王勉塑造的小人物形象形成互文,让自居社恐、受气包的逃避者们终于扳回一局。

△爆梗“世界以痛吻你,你扇它巴掌啊!”

但现实中的社恐是,世界以痛吻你,你只能尴尬地说:“别亲了,请保持社交距离”。

实际上,在“社恐”的概念普遍化之前,社交恐惧症更多被视为一种心理学上的焦虑性障碍,表现是害怕社交处境,如在众人面前说话、参加聚会等等。如今,“社恐”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最常见的自我认同之一,我们常常以社恐自居,也以不善交际自嘲。

随着“社恐”一词变成调侃和自嘲,相关的新闻常常以#迷惑行为大赏#的方式呈现。比如西班牙一女子为了不和熟人打招呼,假装失明长达28年。打招呼的尴尬程度似乎不足以支撑28年的高超演技,但当我们把社交恐惧的极端表现还原到日常生活中,就容易对深受困扰的患者产生共情。

△你会主动和熟人打招呼吗?

其实,当代年轻人所谓“社恐”的表现,往往就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小困境。如漫画《芬兰人的噩梦》中,主人公马蒂经常面临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拉扯。马蒂不善交际,喜欢安静,也乐于独处;一旦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尺度被打破,即使是微小到坐公交车、逛超市,涉及的人际交往都可能成为噩梦。

马蒂最大的白日梦是一辆空无一人的公共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电梯,一种不需要打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打扰的生活。以马蒂为代表的社恐们,在意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界限感,不仅重视自己的私人空间,也尊重他人的隐私空间。

△漫画《芬兰人的噩梦》

那么,哪里能找到相对独立、不受打扰的日常空间呢?赛博空间似乎成为比现实更恰当的选择。线下社交对越来越多人来说成为一种挑战,同时,尽管网络空间的私密性常被诟病,但相对匿名性仍给社恐群体提供了树洞。

与线下社交的手足无措相对应的是,社恐们在网络社交时候常常游刃有余。豆瓣的“社恐抱团取暖”小组有近三万个成员,社恐小组乃至整个豆瓣,都是社恐群体的栖息地。在#社恐最绝望的瞬间#等话题下,社恐患者们更容易敞开心扉,交流海量线下社交尴尬经历。

在电梯间里,我们偶尔不想和熟人打招呼;

合租房里,总要隔着门听听,等室友不在才敢出去;

甚至不少“社恐”在找错钱时,也不好意思对收银员解释。

△豆瓣“社恐”相关话题

在#社恐#相关的小组、话题下,社恐群体总能侃侃而谈,这似乎陷入社恐却热衷于社交的悖论。但实际上,当代年轻人的所谓社恐特指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而非赛博空间的抱团取暖。

在以共同话题维系的网络社群中,相同的爱好、经历总能激起源源不断的讨论,而在线下社交中,交际的对象常常是被动选择的,甚至与一系列现实困境紧紧联系。在豆瓣“社恐抱团取暖”小组中,与同事搭电梯、拼车尤其能引发社交恐惧,也许我们恐惧的并不是社交,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密闭的空间中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zonghexinwen/2020/0930/568.html



上一篇:媒体人与名师的情缘
下一篇:教育家和老师两个称呼,到底有什么区别?总结得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 | 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教育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教育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