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学校德育课堂教学论文9篇(7)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 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依据,体现微德育的特点,还要从社会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2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

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依据,体现微德育的特点,还要从社会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总结现有大学微德育的实践经验,更要注重构建过程中的逻辑基础、分析方法、资料收集方法以及构建程序和技术[5],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最终才能构建出符合高校德育规律的大学微德育内容体系。第一,构建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理论依据。微德育作为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德育模式和理论构想,是建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当代的教育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微德育如何开展进行了很多论述。如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就应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由个性”。新媒体时代开放性、互动性、多维性的特点,特别是新媒体时代注重个性化、语言表达通俗化、尊重个体的特点,为人的自由发展,特别是个体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环境,为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说为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教学依据。鲁洁教授在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观的新内涵后,明确提出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活动[6]。德育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自我建构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陈晓云在论文中指出:“人在精神方面的发展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该建构活动的唯一主体是学生,其自我建构的意愿、方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个体的精神发展。”[7]因此,构建微德育内容体系时,教师应该注重社会文化内容的挖掘、加工和改造,努力为学生构建微德育的文化环境,营造微德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源自生活、形式多样的微德育内容中,关注自身体验,使微德育内容易于内化,并应用学术界的诸多理论观点来指导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第二,构建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现实依据。高校的德育内容体系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动态体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迅速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他们的交往方式,网络也使得国际化、全球化的步伐较快,大学生作为新思想、新事物的易感人群,迅速成为了新媒体的主力军。同时也使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主动占领新媒体环境下的德育阵地,创新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学生所喜爱的高校德育内容和方式是新媒体时代高校面临的新课题。因此,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新媒体时代个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是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建构的微观现实依据,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是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中观现实依据,社会对新媒体环境下各层次的道德需求是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宏观现实依据。第三,构建高校微德育体系的实践依据。科学构建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来总结大学微德育经验的必经之路。自新媒体出现以来,我国德育工作者按照传统德育的目标和体系利用新媒体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中却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存在着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社会教育轻个人教育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新媒体的特点,也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大学微德育的育人功能来说,它做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的补充,如果我们在平台中只一贯强化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便不能解决传统德育中道德缺失和法制意识不强的问题,也不能弥补传统德育中心理健康和基本礼仪知识的缺乏,更不能激发大学生对微德育的兴趣,使微德育丧失了它的优势。因此,在微德育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除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孝道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内容的教育,并将这些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多维互动的形式传递给当代大学生,是高校微德育体系构建的实践依据。

3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初步设想

第一,明确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目标。高校微德育的目标是构建新媒体时代微德育内容体系的指南针和导航器,因此,首先应明确微德育目标。较为普遍的认识是:网络德育的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德育活动,影响受教育者,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水平和心理素质[8]。明确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目标是开展微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从根本上说微德育的目标决定着在微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微德育的内容,微德育的内容则应该服务于微德育各个层次的目标。微德育做为高校传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补充,在目标设定上不应将关注点放在传授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规范和养成道德习惯上,而应注重大学生自由、健全的成长,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批判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生命形象。因此,明确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目标,首先,应从社会层面探讨微德育的整体方针和原则,这一层次的目标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来感染和陶冶网民,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新媒体时代符合中国社会要求的良好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确定微德育整体目标。高校应该将微德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和完善微德育阵地的建设,用微德育来引导和渗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再次,从高校微德育和大学生层面来明确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具体目标。微德育的目标与传统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培养大学生主体道德体意识和道德主体能力作为主要的目标。最后,在明确三个层次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个符合新媒体特点的合理、科学的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目标体系。第二,探索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特点和主要构成。只有了解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特点和主要构成,才能明确在实践中构建一个怎样的微德育体系,这是构建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既要继承传统德育的内容体系,更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来进行建构。首先,在表现形式上,新媒体开放、立体、多维的特点决定微德育的内容应主要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表现,只有这样创设的德育内容才能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同时在创设微德育内容的时候应注意逻辑性与生动性的结合,才能避免大学生在思维习惯上简单化的问题。其次,要在微德育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层面进行整体的建构。一方面,在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中要通过新媒体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导致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成瘾等不和谐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在微德育中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在微德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中依然要考虑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法规教育等方面,并在创设过程中将这些内容以更加生动鲜活、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最后,在微德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应注重创设隐性微德育内容,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取多样化的德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受到良好的道德影响,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第三,探寻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和途径。通过对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主要解决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这是建构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的落脚点和实践归宿。具体来说,首先应探索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方法和策略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载体、形式、方法来传递和组织微德育内容。其次是要探讨高校微德育内容体系建构的组织和保障机制的问题。在国家层面,要加强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立法工作,用法律来保障新媒体环境下德育的基本社会秩序。在高校层面,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经费作为保障。微德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的管理者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来保障微德育的顺利开展。在依托力量方面,高校要选派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有较好的新媒体应用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德育队伍,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德育力量来开展微德育工作。同时,还要开发富有特色的微德育课程,不断创新微德育的方式,以注重大学生的人性化、生活化,贴近大学生心理,符合大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理念开展微德育,使微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得到有效发挥。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jyllysjzzs.cn/zonghexinwen/2020/1106/667.html



上一篇:这个吃出来的病,及时发现它治愈率达90%以上.
下一篇:我市名校长培养工程启动 | 54名校(园)长齐聚党

教育理论与实践投稿 | 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教育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教育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